第5课 筷子礼仪显传统(1 / 2)

第5课 筷子礼仪显传统

礼仪纵览

中国是筷子的发源地,以筷进餐少说已有3000年的历史。筷子有多种名称,先秦时期称“挟”,也作“荚”。汉代司马迁著史记时,称商纣时期的筷子为“箸”,古写为“木箸”。自唐代起,宋、元、明、清皆统一称筷子为“箸”。

筷子的发明据说与姜子牙有关。传说姜子牙只会直钩钓鱼,其他事一件也不会干,所以十分穷困。他老婆无法忍受跟他过苦日子,就想将他害死另嫁他人。

一天姜子牙钓鱼又两手空空回到家中,老婆说“你饿了吧我给你烧好了肉,你快吃吧”姜子牙确实饿了,就伸手去抓肉。窗外突然飞来一只鸟,啄了他一口。他疼得“啊呀”一声,肉没吃成。当他第二次去拿肉时,鸟又啄他的手背。姜子牙犯疑了,为了试鸟,他第三次去抓肉,这时鸟又来啄他。姜子牙知道这是一只神鸟,于是一直追出门去,直到一个无人的山坡上。

神鸟栖在一枝丝竹上,并呢喃鸣唱“姜子牙呀姜子牙,吃肉不可用手抓,夹肉就在我脚下”姜子牙听了神鸟的指点,忙摘了两根细丝竹回到家中。这时老婆又催他吃肉,姜子牙于是将两根丝竹伸进碗中夹肉,突然看见丝竹咝咝地冒出一股股青烟。姜子牙假装不知放毒之事,对老婆说“肉怎么会冒烟,难道有毒”说着,姜子牙夹起肉就向老婆嘴里送。老婆脸都吓白了,忙逃出门去。

空行

姜子牙明白这丝竹是神鸟送的神竹,任何毒物都能验出来,从此每餐都用两根丝竹进餐。此事传出后,他老婆不但不敢再下毒,而且四邻也纷纷学着用竹枝吃饭。后来效仿他的人越来越多,用筷吃饭的习俗也就一代代传了下来。

这个传说显然是崇拜姜子牙的产物,也欠缺史料辅证。殷纣王时代已出现了象牙筷,姜子牙和殷纣王是同时代的人,既然纣王已经用上象牙筷,那姜子牙的丝竹筷也就谈不上什么发明创造了。不过有一点却是真实的,那就是商代民间以竹为筷。

我国还有一则民间传说,相传大禹在治理水患时三过家门而不入,都在野外进餐,有时时间紧迫,兽肉刚烧开锅就急欲进食,然后开拔赶路。但汤水沸滚无法下手,就折树枝夹肉或粉粢米饭食用,这就是筷子的雏形。传说虽非正史,但因熟食烫手,筷箸应运而生,这是合乎人类生活发展规律的。

筷子,不光是我们的饮食工具,还让我们感受到浓厚的文化传统,在使用筷子的过程中有哪些礼仪呢

礼仪学堂

筷子是人类文明史上值得骄傲和推崇的发明。筷子的使用是十分讲究的,千年来形成了固定的礼仪规范与要求。

用餐过程中,握筷姿势应规范。手握筷子前,要先将两根筷尖对齐,然后使用拇指、食指和中指3根手指

轻轻将筷子拿住。用餐需要使用其他餐具时,应先将筷子放下。

已经举起筷子,但不知道该吃哪道菜时,不可将筷子在各碟菜中来回移动或在空中游弋。

不要用筷子叉取食物放进嘴里,或用舌头舔食筷子上的附着物,更不要用筷子去推动碗、盘和杯子。

有事暂时离席,不能把筷子插在碗里,应把它轻放在筷子架上。

一道菜上桌后,要等主人或长者动手后再去取食。若遇到需使用公筷或公用调羹的菜,应先用公筷将菜肴夹到自己的碟盘中,然后再使用自己的筷子食用。

夹菜时,要等到菜转到自己面前时再动筷,不可抢在邻座前面。夹菜一次不宜过多,不要刚夹一样菜放于盘中,紧跟着又夹另一道菜,也不要把夹起来的菜放回菜盘中,又伸筷夹另一道菜。邻座夹菜要避让,谨防筷子打架。若为他人夹菜,一定要使用公筷。

在席间说话的时候,不要把筷子随意乱舞,或是用筷子敲打碗碟桌面、用筷子指点他人。每次用完筷子要轻轻地放下,尽量不要发出响声。

筷子一定要放在筷子架上,不能放在杯子或盘子上,否则容易碰掉。如果不小心把筷子碰掉在地上,可请服务员换一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