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 节日礼仪话端午(1 / 2)

第23课 节日礼仪话端午

礼仪纵览

端午节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是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最初是劳动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在农历五月初五,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便成了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端午节纪念屈原的说法,最早出自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怕江河里的鱼吃掉屈原的身体,就纷纷向水中投入米团。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原身体。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因此,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和喝雄黄酒的风俗。

礼仪学堂

端午节主要习俗

赛龙舟

屈原投江后,楚人舍不得贤臣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仍不见屈原踪迹,这是龙舟竞渡的起源,以后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划龙舟以纪念屈原。

食粽

原先荆楚之人,在五月初五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原先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后来渐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佩香囊或栓五色丝线

端午节儿童佩香囊或拴五色线,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还有点缀装饰的意味。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家家都打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或者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女子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悬钟馗像

悬钟馗像,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端午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

饮雄黄酒

将雄黄磨成粉末,倒入白酒或黄酒中饮用,以达到驱邪、解毒的目的。

其他

比如箭刺五毒、游百病、儿童戴鸭蛋络、彩羽投壶、放逐河灯、雄黄酒点额、佩戴长命缕符等习俗。

端午祭祀仪式

祭祀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