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赵祯的赞许(1 / 2)

大宋将门 青史尽成灰 1469 字 6小时前

王宁泽在半年前学习认字了,小家伙学得很快,他会写一家人的名字了,可是他发现一个奇怪的事情,父亲那一辈,名字都有王字旁,到了哥哥这一辈,名字里带着宝字盖。

这么命名,是家大业大,子孙众多,生怕弄乱了,可是他的名字却是三点水。

这样王宁泽小朋友一度怀疑自己是捡来的,他去问娘亲,白氏告诉他是在厕所里捡来的。这么一说,可不打紧,小家伙的眼泪就跟金豆子似的,滴滴答答往下流,哭得稀里哗啦的。夺门就往外面跑,正好撞上了王宁安,咧着嘴就问哥哥,会不会不要他?

弄得王宁安哭笑不得。

“我们的名字是爷爷取的,你出生的时候,爷爷已经战死了,是爹和娘给你取的名字,算命先生说你五行缺水,才叫泽,懂了吧?”

王宁泽似懂非懂,不过哥哥说是那就是,小家伙终于破涕为笑。

“就你会当好人,小孩子叫什么不行!”白氏嘴上骂着,心里却在埋怨丈夫,都怪他不学无术,叫了好几年,才发现取错了字,真是丢死人了!

白氏沉着脸,从箱子里取出一个虎头帽,一双虎头鞋,还有带着虎头的手套,给小儿子从头到尾,武装起来,弄得跟小老虎转世似的。

王宁泽忘记了刚才的不快,又是跳,又是笑。他跟着哥哥,跑到了后院,

在王家的后院,有几口头印的铁锅,上面的锅盖是特制的,带着巨大的竹管,竹管外面套着冷凝桶,再往后就是收集管,把冷却的酒水都引入坛子里。

头一道酒杂质太多,而且度数极高,不适合饮用,最后的“酒稍子”度数太低,水汽太多,也不适合饮用,除去两头,剩下的就是“二锅头”,最是醇香味美,芳香醉人。

宋代也有烧酒,不过度数依旧不高,而且口感不算好,只有嗜酒如命的北方人才会偶尔饮用。当然了,某些工艺考究的白酒还是很贵的。

王宁安推究烧酒势弱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个是蒸馏技术不完善,使得烧酒中有太多的杂质,就拿取酒来说,后世分成三段取酒,只用中间的二锅头,而北宋却只有两段,留下了酒头,自然影响口感。

再有第二个更要命,大宋居然用糯米和小麦作为酿制烧酒的主要原料,王宁安知道以后,简直大呼意外,要知道后世制作烧酒的主要原料是高粱和玉米,玉米那玩意眼下还在美洲,没传过来,可是高粱早在西周,甚至更早的时候,就出现在华夏大地,为什么不用高粱酿酒呢?

王宁安只有继续打听了解,他很快发现了原因,高粱作为粮食作物,有两大致命弱点,一个是产量极低,第二个是高粱米口感差

除非是极端低洼盐碱的土地,种植不了别的东西,老百姓才会选择高粱。

既然种的少,熟悉高粱的人就少,有一些人虽然也会使用高粱酿酒,比如四川著名的鹅黄酒,但是高粱成为酿酒的主力还是在明清之后……

王宁安知道高粱在别的地方不适合,在沧州可是再好不过了!这里正是黄泛区,土地低洼、盐碱,人口稀少,荒地众多……没有粮食压力,土壤又适合种植高粱,用高粱酿酒,再卖辽国,赚取暴利,完整的产业链条就形成了。

王宁安觉得做生意最重要的不是赚了多少钱,而是掌握了多少渠道,控制多少资源。

一个养猪的利益链,就让王家拉起了百十号部曲,如果掌握了高粱酒,从种植,到酿酒,再到贩售,一条龙下来,那可是成千上万的人,他们指着王家吃饭,自然要加入王家的部曲——而且走私带来的暴利,正好武装王家的部曲,让他们快速拥有强悍的战斗力……

和包拯说的那番话是真的,此刻心中的盘算也是真的,王宁安觉得二者并不矛盾,发展自己,削弱敌人,完全是一体两面,需要同时下手。

酒水蒸馏过了一遍,王宁安取了一杯,轻轻抿了一口,干爽清冽,回味绵长,蛮子一定会喜欢的,就看赵祯愿不愿意入股了……床榻上,大宋的至尊斜倚着,他的脸色很不好,还带着倦容,不时打哈欠,手里拿着书,可目光明显不在书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