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挑战北约(2 / 2)

国家意志 野狼獾 1745 字 3天前

上校始终没有打开雷达,他本性诡诈,很乐于使用一些无法预警的新的跟踪技术。现在他用右眼的跟踪环紧盯着那架慢慢在视线中移动的敌机,坐等着音频信号响起。翼下的2枚导弹已经通电冷却,并处于随时可以发射的阶段。他将操纵杆上的发射按钮调至齐射,然后将大拇指放在上面,现在要做的,只要稳住油门加速一小会儿,以保证待会儿导弹可以比较强劲的势头离开挂架。

耳机里提醒发射的音频响起,hud上同时有一个允许发射的信号闪烁。他立即以齐射模式,发射了2枚导弹。2枚导弹先后离开挂架,然后迅速转了一大圈飞向目标。此时天空中几道尾迹笔直地向西飞走了,那应该是印度幻影茫目发射的魔术导弹。

美国飞行员的注意力大概被头上的印度导弹吸引过去了,一直没有采取行动躲避真正的威胁。而180公里外的预警机无法看清处于下方的2枚角度不佳的格斗导弹也是再寻常不过的事了。直到飞行员转头看到已经近在咫尺的导弹,开始拼命摆脱并发射红外干扰时,事情已经来不及了。格斗导弹准确地在f16c的一侧爆炸,飞机立即失去了控制掉向了地面。萨米看着飞行员及时跳伞,以及战斗机坠向山崖。他清楚地看见了飞机掉在了马勒河的转弯内,这显然在巴基斯坦边界内,也许这对残骸足够外交部反击北约的强盗逻辑了。他没有时间确定风会将飞行员带向哪一边,不过这已经不重要了。

“地面,听得见我吗?”他问道,他现在很想知道印度幻影2000的位置,以及及时通报陆军及时进入部落山区抓人。

电台没有回应,大概是通讯出现了问题,印度人新一轮的袭击,总是把火力集中在各处的通讯中继设备上,上校已经习惯了这类情况的出现,不过他并不在意,他是少数无需地面或者预警机引导也能按自己的一套完成任务的飞行员。

那架望楼预警机还在200公里外孤独而又无力地看着自己,上面的美国人现在大概在破口大骂,这就是上校想要的结果。在这片空域中他的对手又少了一个。这名美国飞行员的技术一如同宋宁少校那样:精良而又死板;这使得他在局面突变时刻,显得有些局促;当然美国人能够轻易击落哈桑,很可能是因为哈桑自己的轻敌,上校很清楚自己的这个学生有一个弱点,就是美国人缺少戒心。想到这些,他不免有了一些感怀。中队长哈桑曾经是上校最得力的僚机,后来则是最野心勃勃的对手,现在也已经消失了,这也许是优秀飞行员必然的归宿。阿巴德毫无才华,这样的人也许能活到战后。上校的另一名不错的学生,37中队的哈米德少校马上要去执行一次九死一生的攻击维兰特号航母的行动。他想,很快这片战场上的老手都会在消耗战中折损殆尽,无论是巴基斯坦的还是印度的,也许几个月后,这片天空会变成中国人与北约的战场。无论如何,上校希望自己能够有机会再次碰上那名老鹰中队的印度飞行员,然后报一箭之仇。

上校偷偷拉起飞机,他不能确定印度幻影战斗机已经离开。如果他们从太阳的方向冲过来确实是一个麻烦,小尺寸的轻型飞机总是很难用肉眼在远距离上发现,当然这也是歼10b的一个优势。他果断向西转向,迅速穿越了巴基斯坦与阿富汗的边界,深入了大约10公里,他知道印度飞机绝对不敢深入美国人的地盘,不过他完全无所谓,他连美国飞机都干揍下来。如果北约还想继续从坎大哈或者喀布尔起飞战斗机拦截,那显然已经来不及了。上校从查布尔省上空大摇大摆地拐了一个弯,重新回到尚有地空导弹支撑的俾路支省南部,就这么在各方预警机地眼皮底下,降落在了奎达机场。

早上9点,斯潘加中将终于回到了苏库尔前线。他发现自己的侧翼发生了严重的混乱。他部署在北方最后一支可以机动的装甲兵力——第50坦克团,竟然被久未露面的巴基斯坦空军彻底摧毁了。现在痛骂空军显然已经于事无补,他最想枪毙的只是第16步兵师的师长贾纳古里——这个努力想跳到舞台中央,直接破坏了全盘计划的小丑。不过在惩罚这个傻瓜之前,还得先把他和他的人先救出来。让斯潘加的头大的问题在于,他现在手上的机动兵力不足以立即投入到阿里布尔,因为第16师的位置实在太突出太孤立了。

每隔10分钟,国防部就会有一通措辞严厉的电话打到21军指挥部,要求中将不惜代价地援救16师。辛格直接将手插进斯潘加的指挥还是第一次,这显然不是一个好的现象;几个小时前在新德里的作战会议上,辛格仍然表明了他对陆军的信任。但是没想到情况急转直下起来。斯潘加很清楚部长也有他的苦衷,截止到昨天晚间,各方面的形势还是非常的乐观。除了中国不肯接受现实,仍然在拼命支撑着苟延残喘的巴基斯坦外,其余的大国差不多经欣然接受了一地区可能出现的,完全排除中国存在的新的地缘格局。甚至驻阿富汗的美军也不再骑墙观察,而是开始积极地联络印度,策划一项与印度一起解除巴基斯坦的核武装的计划。但是巴基斯坦陆军在凌晨突然发起的反击,使得大好的形势又一次变得扑朔迷离起来。如果有一个整师的印度军队被歼灭在巴基斯坦中部平原地带,对于周边大国无疑会是一个不确定的信号,这些狡猾的国家又会重新变得暧昧起来。辛格部长以及卡汗总理无疑会看到这一点。